查看原文
其他

NEW VISION OF DESIGN 新·生| 时尚产业如何在取舍与平衡中汲取传承养分?

时尚内容中心 WWD 国际时尚特讯
2024-08-29



无论时代流转下的先锋潮流如何演变,各据特色的风格语境如何左右着时尚产业的舞台中央,“传承”一词,从未成为现代时尚产业的过去时。对于新生设计力量或年轻化消费市场而言,均是如此。


随着中国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感愈发高涨、高质量文化商业特色在越来越大的国际市场被看到,国际经典品牌或本土时尚新锐均在加速探索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更加具有活力的合作模式。然而标志性的在地文化传播与现代品牌经营之间,如何真正实现双向奔赴以及价值最大化?时代浪潮下,如何在“新”与“旧”之间平衡取舍?传承与新生二者之间的永恒议题,依旧是在为时尚产业孕育着无数可能与机遇。





作为深植着中国消费者审美与情感的精神本质,中国传统文化是全球时尚产业布局中国市场时不容忽视的一抹底色,亦是本土品牌实现国际化扩张过程中的差异化优势。


品牌的商业发展催生着传统文化艺术多元化发展的可能性,曾深藏在博物馆中的传统文化艺术由此拓宽了形式边界,文化再塑造的过程中,一场属于传承与未来的「新·生」已然开启。


传统文化如何以时尚为载体,借助更加开放的视野以及更加灵动的设计活跃在当代?有意识、有选择地吸收当代养分是不可或缺的关键。


艺术投资人、出版人乔旸先生的答案是,传统文化的“新生”并不是一味泥古,而是站在历史之肩,怀有赤子之心,吸收当代文化的养分,调和旧学新知,自成面貌。



相比于关注中式精雅艺术生活的乔旸先生,外交服务局传统服饰专家讲师《传手艺课堂》创始人、外交服务局传统服饰专家讲师栗紫女士则指出,新生与传统的关系恰如子体与母体,两者相互依存赋能,才孕育出更适合当下的时尚文化课题。传统文化领域的创新“传”的是祖先的根,“承”的是与时俱进的审美、应用和有趣的灵魂。


当传统文化吸收了当代文化的养分,也就如钻石在光芒的照耀下折射出了新的光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面人郎”第三代传承人郎佳子彧先生指出,在当代语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才是非遗领域的‘新生’。这能让我们这个时代能重新拥有一批行将被遗忘的文明以及它们散发的独特的光彩。”


如果说时尚商业体系给予了传统文化延续发展的动力,那么传统文化则赋予了现代时尚商业不可取代的文化特色和品牌价值支撑。


栗紫女士认为,“历史经典为新生带来了根、保障与底气。对于领域人士来说核心课题在于应如何在传统经典技艺的基础之上,应用新的理念、注入亮点,令非遗的生命力更鲜活。”


虽然代际不断更迭,但这一使命永不过时,指针拨到欣欣向荣的当代,传统文化希望走到广阔的场域之中,如何增进与年轻群体的密切交流,则是至关重要的前提。


“我们身上多少都带有过去的痕迹,历史与过去的记忆存在我们的骨血里。许多创造的过程也许主观上想与历史和经典分道扬镳的,但从宏观的角度上说,新的创作很难完全与过去割席。”生于 1995年的郎佳子彧先生自幼学习非遗面塑技艺,对于“新生”与“经典”之间有着理性且辩证的思考。




而同为年轻一代传承人的 85 后的非遗苏绣传承人张雪先生,出生于苏州镇湖的刺绣世家。作为传统手工艺行业中极具代表性的新生力量,他眼中的新生带有使命感,始终自豪于苏绣在大众面前所呈现出新形式。例如许多人认为苏绣只能绣在各种面料上,但如今,张雪先生做出了“瓷绣”,令苏绣与瓷器相结合,让苏绣也能绣在瓷器上。



无论是瓷器上的苏绣,还是当代包袋上的传统纹绣,它们都是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的融合,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大众对于苏绣的传统印象。


“新生”走向传奇的路道阻且长,但值得坚信的是“行则将至”:在历代传承者使命的更迭之中,今日的“新生”会在大浪淘沙下转化明日的“传奇”。


今日经典亦是昔日新生。然而,并不是所有当下的灵光一闪,皆可写就未来的传奇,浪潮之中,层出不穷的“新生”应如何成为经典,这背后少不了历代传承者的坚守。而如何坚守成了几代传承人积极索取的关键命题。


乔旸先生认为,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新生”兼具着机遇与挑战。“坚强的文化自觉和立身之本,以及独特明晰的角色定位,能够在互联网时代能有效地发出自己的声音,能酿好酒,更要会吆喝。”


而在栗紫女士看来,2023 年是生机涌动之年,“新生”之于当下,首先要面对的便是生存的问题,需要迎合当下审美及适用性,以求得延续下去的生机,把控好方向,正是“新生”迈向传奇经典的第一步。第二步便是“坚持”,从“新生”到“经典”需要漫长的时间考验。栗紫女士说道:“非遗并不是快消品,它的文化需要被认可才能存活,才能持续性地输出再去被认可,循环往复。”


“不能是孤狼,要自成平台,融合业态,否则很容易成为昙花一现,缺乏后劲。破立之间,过犹不及,缺乏底蕴,器小易盈。”


同样地,张雪先生也提到了“坚持”的意义,“艺术创作是一个需要持久热情和毅力的过程,不能过于追求快速的成功和短期的成就,而忽视了基础的积累和扎实的训练。”坚持与创新思维二者兼备,并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同时满足文化价值与现代需求,在张雪先生看来,便是“新生”走向“经典”的基石。


郎佳子彧先生同样认为,坚守的意义,之于非遗领域弥足珍贵。“在 2023 年,我们所有人面临的最大挑战可能都是注意力的分散,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的世界都充斥着杂音,如何从海量的信息中定位到真正需要的东西,是一个已经存在了一段时间的难题。


同时这也恰恰是机遇所在。每一个‘新生’的力量都能通过很短的路径直接呈现给庞大的人群,真正的考验还是在于这一股力量是否有足够的创造力和传播性,能充分利用时代的优势,谱写传奇。”


作为苏绣领域的新生中坚力量,张雪先生同样认为发展历程中的三代“新生”浪潮有着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深刻联系,相互影响、交织,共同推动了苏绣艺术的发展和创新。而身处相对小众的艺术出版领域,乔旸先生认为创意、创造力的“新生”无法完全脱离经典,“创意创造”无非是对经典案例的“正、反、合”,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最合理的创意创造方式。

 

在消费群众精神需求多样化的时代,时尚早已不拘泥于单纯“服饰”“潮流”等简单扁平的概念,文化艺术、时尚设计的边界早已日渐消弭融合,如何汇聚搭建起更宽广、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即是当下由“新生”迈向“经典”的使命所在,文化传承者们肩负使命上下求索,一个更加富有中国文化内涵的时尚命题正在徐徐开启,一场令人振奋的「新·生」篇章正在等待书写。WWD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WWD 国际时尚特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